优淘城总裁薛建雄指出,除了存量房,上海内环内住宅的另一个来源是旧改项目,它们多是2004年以前就签订协议的,不过这些用地不仅开发周期长,盘活过程也非常艰辛。
比如,上海南外滩的泛海国际住区,整个项目从开始旧改到公开销售,历经了十余年,中间更波折不断。每次有人和邦爷说起这个项目,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。但或许因为艰辛,这项目才有价值,要是太过容易,房子怎么可能卖出价?!
玩笑归玩笑,但对上海来说,要抑制内环房价的可能性确实不大。但有人提出,上海可以通过“调高市区住宅建筑容积率”缓解供应问题。
这是个办法,但可能性非常小。宝地东花园的老总有一次就说,上海在2005年以前还允许容积率超过4的住宅项目,但从宝地东花园开始容积率被严格限制不得超过3.5。
实际上,提高容积率会恶化居住体验(不信,可以去中远两湾城体会一下啥叫“压抑”),更重要的是,如果容积率大幅提升,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将再次“爆棚”,中心城区有限的公共资源将大幅承压。
要知道,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,利用郊区疏散市城市人群,是上海市政府的既定任务。资深地产人胡宗亘就感慨,上海从此从竖着长,变得横着长,城市大饼越摊越大。增加市区住宅容积率,想都不要想。
无奈,土地资源有限、旧改速度缓慢、容积率严格限制,这些都使得上海抑制内环内房价,非常艰难。
2010年—2015年 上海市内环内住宅供应与成交情况
历次调控大大压缩了新政策出台的空间
此前的楼市调控政策,多倾向调动信贷杠杆,提高首付比例,降低融资杠杆,提高利率等方式来抑制房价。
但从今年情况来看,银行是否愿意和上海合作,共同抑制房价,还真不那么好说。
就短期来说,银行自身就有短期压力。有银行人士提供了一组数据:受股市回流资金影响,7月到8月间,国有大型银行的理财余额平均增长 1000~2000亿元,但可以选择投资的资产并不多。在这一背景下,房贷无疑是一项不错的资产。一方面,相对其他的信贷资产,房贷风险小很多,是优质资产。另一方面,目前的房贷利率也不低,收益也能满足银行的部分需要。
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,银行的信贷资产中有一半以上是以房屋为抵押物,一旦房价大幅度下跌,银行自身利益也将受损。
而且,如果再开展类似“二套房提高首付比例”的政策,正常的改善型置业需求又将受到抑制,这也不利于住宅市场的健康成长。
通过信贷政策调节房价,可行性不大,那么税收何如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