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统计局公布三季度经济数据后,各省份经济“三季报”陆续发布。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记者截至22日统计,目前已有19个省份发布了经济“三季报”,从已公布的省份数据看,各地经济走势呈现明显的分化,长江中上游表现继续抢眼,沿海省份不仅受益于楼市回暖,而且新的经济业态也颇为亮眼。
中西部继续分化
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经济增速“西高东低”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。不过这两年来,这一格局渐渐发生了变化,中西部尽管总体仍高于东部,但中西部不同省份之间的分化十分明显。
从已经公布的省份来看,增速高的仍主要集中在中西部,更具体地说,是在长江中上游地区。重庆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前三季度,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52.67亿元,同比增长11.0%,较全国高出4.1个百分点。
邻省贵州紧随其后,前三季度该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95.58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10.8%,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.1个百分点,比全国高3.9个百分点。
位居长江中游几个省份的增速也大多名列前茅。比如江西增速达到9.2%,湖北达到8.8%,湖南和安徽8.7%。
与之相比,西北的陕西等省份则比较靠后。例如陕西虽然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上升0.7和0.3个百分点,但也只有7.6%。而尽管东北、山西和内蒙古的GDP数据仍未揭晓,但从一些已经公布的行业数据来看,这些能源重化省份也难言乐观。
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《第一财经日报》分析说,像东北、内蒙古、陕西等地都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,国企占主导地位。在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的黄金时期中对能源需求很大,这些地方发展也比较快。但这两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,对能源需求减少,这些地方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就难以为继。
贵州省政府参事、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说,像重庆、贵州、两湖等长江中上游地区本来能矿产业占比就较少,再加上这几年产业布局和调整做得比较好,产业结构比较均衡,比如制造业不仅有能源化工,也有装备制造、高新技术等产业,因此所受冲击比较小。
以重庆为例,重庆经济增速如此之高,主要是得益于工业的快速发展。数据显示,前三季度重庆第二产业增加值5018.67亿元,增长11.4%。从主要行业看,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9个行业大类中37个保持了增长,占94.9%。在“6+1”支柱行业中,汽车、电子、化医、材料、消费品、装备制造和能源等行业总产值增速分别为17.2%、11.8%、15.0%、11.4%、13.0%、10.3%和6.1%。